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新闻 >

电缆企业竞相压价背后的问题

  据了解,目前,中国拥有大小电线电缆企业近一万多家,且97%以上是民营性质的中小企业,其中部分企业根本不具备生产、质量控制和检测能力。加上集中于低端产品,产能过剩,企业为了各自眼前利益,纷纷以低价换市场,因此出现“价不抵料”的结果。

  “没有一个企业不想多拿订单、多争取市场份额,而为了拿到订单,一些企业竞相压价。在一些项目招标中,最高价与最低价相差30%~40%屡见不鲜,投标价格相差一倍以上的也时有发生。”仲杰告诉记者。
  据其介绍,那些“致命低价”得标者,由于在后期运营中难以为继,因而不得不选择三种方法来“应对”:
  第一种方法是,以次充好。目前,电缆产品材料按照规格材质不同,价格不同,普遍以铜为优,铝为次。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,可以采用铜包铝,或者两头为铜中间为铝的方法生产,假冒纯铜电缆产品。这样可以使产品成本减少1/3甚至一半。但由于产品电阻性和导电性均不能满足使用要求,因而在后期运营中会大大缩短使用寿命。“正常产品可以用30~50年,甚至100年,而伪劣产品用3~5年就需要更换。由于更换周期短,因而也造成了隐性成本的增加,有的甚至高出了原始成本很多。”蒋锡培说。
  第二种方法是,更改项目。比如,一项实际中标价格只有几百万元,或者上千万元的项目,在执行该项目的过程中,承标方会以各种名义在后期修改标书范围,修改的费用可能几倍于原始招投标的价格和数量,因而,最后执行完成可能已经变成几亿元。
  第三种方法是,私下串标。以“致命低价”夺标的企业由于自身运营不足以支撑项目的长期生产和维护,因而后期也会出现夺标后私下转标的现象。而这种私下转标,由于缺少监控,也将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  “利益同盟”下的监管之忧
  “现在,电缆行业的产品质量甚至不如20年前。”蒋锡培称,“如此发展下去,行业企业将陷入没有必要,也没有能力创新的死循环。”
  据记者了解,中国政府对于电线电缆产品的招投标项目和质量有严格的法律规定。
 

360网站安全检测平台